无障碍浏览
爱心助残

康复救助——点亮残疾儿童成长之路

安州区残联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典型案例纪实(一)

2022-04-29 14:22文章来源: 残联
字体:【    】 打印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残联、感谢康复中心的老师们,我没啥文化,心里太多的感谢不知如何表达!”星星(化名)的妈妈谢春梅(化名)动情地说。2017年小星星出生在安州区花荄镇一个农村家庭,小星星的到来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加紧密,不幸的是7个月的星星还不能翻身、独坐,担忧的妈妈带着他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脑瘫,短暂懊恼自责后,谢春梅夫妻俩便带着孩子开启了外出求医之路,很快家里的全部积蓄被花光,孩子的病情也不见好转,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迫使他们返回家乡同时萌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恰好此时区残联下乡开展残疾儿童筛查,他们了解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儿子来到安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项目救助。

入院时经医生评估发现星星存在无法翻身、抬头、双下肢肌张力高等症状,老师告诉星星妈妈,孩子急需系统康复治疗,首要目标是降低孩子的肌张力,减轻痉挛症状,采用脑电物理疗法改善脑部损伤。同时区康复中心依托区中医院中医药特色,还为小星星制定个性化中医康复方案。小星星作为受益者之一,采用PT(物理治疗)、OT(作业治疗)、ST(言语治疗)等现代康复技术融合传统针灸、中药熏洗、蜡疗、推拿等方法进行干预,3个月后孩子第一次打开双手握住了奶瓶,能翻身、独坐一会。孩子的康复效果突出,谢春梅非常开心:“儿子的康复我全程陪同,家门口就有康复中心让我不仅能照顾娃娃还能兼顾家庭,残联的康复补贴让我们不再为康复费用烦恼,儿子能站立了、会说话了、能自己握勺吃饭了,小星星的康复治疗,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希望,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星星的治疗师告诉记者,每一个在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家庭,背后都有一段艰难辛酸的故事。康复治疗时间漫长、枯燥。孩子站不稳,就抱着、扶着;不会说话、不能走路,就一次又一次地教,一遍又一遍地做示范,不厌其烦。今年5岁的张星星,因早产导致脑瘫,经过3年的康复治疗,在诸多患儿里,他是显效最好最快的一个,病情缓解很多。她希望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在康复中心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补偿和改善功能,能够生活自理,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参与更广阔的生活。

目前,区康复中心与区中医院按照“合作共建+场地共用+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引进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康复”资源,创新“医康教融合”整体康复理念。在满足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基础上,分类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等提升项目,努力实现“智慧康复、综合提升”的残疾儿童康复新目标。

区残联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政策,加强残疾儿童定点机构管理和服务质效评估,以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综合质效,惠及残疾儿童375人次。

(安州区残联 供稿)

浏览次数: